小学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创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8:07:32
小学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创新
安溪长坑中心学校 陈进忠

小学新《科学》学科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小学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正如江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学生 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纵观当今的自然学科课堂教学,单纯传授科学知识为目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重结论、轻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这些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因此,加大自然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所谓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的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新颖独特是它的本质特征。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着重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新颖独特的问题;能自行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地应用科学知识;创造性思维有一定发展。如何在新科学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探究欲望,在心理构筑中创新。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愿望。苏霍姆林期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1、营造自然轻松的民主气氛。创造需要心灵的自然放松,只有为学生提供轻松的情境,才能为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敢于发表与老师、同学、书本不同的看法,不怕想错、说错,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被充分激活,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自发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欲望去探索,去创新。例如,在教学《热对流》一课时,教师一上课就问:“你们看过烧不死的金鱼吗?今天老师就让大家看看。”然后教师把一条活蹦乱跳的金鱼放入装水的烧瓶中,用酒精灯对着瓶颈烧,瓶颈的水烧开了,而金鱼似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对这个现象感到非常惊奇,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要求探索其中奥秘的强烈欲望。

重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