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三焦指的是哪些器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0:52:38
谢谢 还有吗?

中医说的三焦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藏象的一部分,分为上、中、下三焦,其含义有两个:
一是指脏腑之三焦,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下焦包括大肠、小肠、肾、膀胱。
二是指部位之三焦,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另外中医里所说的脏腑的名称不同于西医里的概念,这里就不做详细分析了。

中医的“三焦”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概念,称为“三焦辩证”。所谓辩证则是在望、闻、问、切四诊资料基础上,运用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等,对疾病的某一个阶段的病因、病位、性质及正邪关系等进行思维分析,并得出一个高度的抽象理性概括结论——证候,称之为“辩证”。三焦辨证则是对外感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三焦所属脏腑病理的概括一种辨证方法。其意义是:不仅把外感温热性疾病分为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等三个不同证候,而且可区分为三个阶段病程,确定病位和认识其传变规律。 上焦证,表热症状,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火热伤阴,不渴而咳,午后热甚;邪陷心包症状,舌謇肢厥,神昏谵语。脉数或两寸独大。是温邪自口鼻而入,病在肺卫的表现。正邪交争于表,则有风热表证;温热内舍于肺,肺气化不利,故多兼肺系症状;火热伤阴,或可见于午后热甚,温邪在上焦卫分,故脉浮,两寸独大。若上焦温热之邪径直入心包,则使心阳气内阻,而肢厥;热扰神明,则神昏谵语。 中焦病证,主要以脾胃病证为主。可分为阳明燥热证和太阴湿热证两种证型。阳明燥热证:面红目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口燥咽干,唇裂舌焦,苔黄焦黑,脉沉涩。太阴湿热证: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溏泻,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脾胃相表里,同属中焦,五行为土。但胃喜润而恶燥,属阳,故病多从阳而燥化,表现为热盛津亏内燥特点。脾喜燥而恶湿,属阴,故病多从阴而温化,表现为阳虚阴盛,湿热中阻,气机不畅等特点。 下焦病证,全身阴虚内热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虚大。虚风内动症状:手足蠕动,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温病后期,邪入下焦,重在伤肝肾之阴。温邪伤津,真阴亏损,虚火内热,故有一派阴虚内热之症。水亏火旺,筋脉失于濡润,故虚风内动,变生诸症。

杏林一树说的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