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一化学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1:25:17
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事是..
卢瑟福据此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理由是..
是事实,拼音加加就是不好额.....

1906年,卢瑟福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卢瑟福认为,要了解原子内部的情形,最好的办法是把它砸开。他们选择阿尔法粒子的核作为砸开原子的子弹。
射击阿尔法粒子的枪是极少量的镭。镭是放射性元素,它连续不断地放射出阿尔法粒子。镭放在一个沉重的铅容器里面,仅开一个小口,让阿尔法粒子射出。1909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和他的合作者们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做法如下:
在一个小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它发出的α粒子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这东西虽然很薄,但是原子非常小,金箔还是比原子厚2000倍以上。α粒子穿过金箔后,打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这些闪光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里,荧光屏和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转动。
然而实验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 180°。这种现象叫做α粒子的散射。实验中产生的α粒子大角度散射现象,使卢瑟福感到惊奇。
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和电荷集中到一个很小的核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在反复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卢瑟福于1911年公布了他的原子模型构想:原子里有一个很重的中心,叫做核。离核很远,绕着核飞快旋转的是电子,每一个电子都在一种确定的轨道上运行着。电子的运行有各种不同的速度。最外层的电子每秒大约走1000公里,靠近核的每秒走近15万公里——光速的一半。
卢瑟福拿原子的结构跟太阳系比。他说,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正像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一样。电子隔着很远的距离沿轨道绕着中心旋转,正像行星隔着很远的距离沿着轨道绕着太阳旋转一样。
如果原子的大部分是一个空壳,这就说明了阿尔法粒子为什么能够穿透金箔。
经过进一步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一个更完整的原子模型:原子的中央是由很重的带正电的质子构成的核。远离这个核的是很轻的带负电的电子。电子绕着核转,像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
原子核与原子相比太小了,将一万多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也仅有原子的半径那么长。如果将原子放大一万亿倍,原子就会像一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