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诸葛亮和司马懿各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4/20 15:30:43

“空城计”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是小说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扣人心弦,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这个回合的斗智斗勇更是为历来各家学者及文学爱好者讨论的热点。
首先要明确的是,“空城计”出于罗贯中先生的文学创作,并无正史记载相关史实。其次,《三国演义》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鲜明的褒刘抑曹的感情色彩,所以更容易理解空城计桥段中对诸葛亮的描写。

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反被杀,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十分被动,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形势十分危急。
此时诸葛亮却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洒扫街道”,兵临城下却“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用一座空城暂时吓退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此处两位主角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这里介绍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一是学校讲授版。(《空城计》收入初中语文课本。)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两人斗智斗勇,棋逢对手,都深深了解对方。司马懿知道孔明“必不弄险”,孔明不仅仅了解司马懿对他的了解,想到了对手已想到的东西,而且更知道对手“疑心重”,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所以在关键时刻,一向谨慎小心著名的孔明偏偏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出奇不意,是孔明吓退司马懿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的思维方法。
而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习惯性逆向思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二是网友讨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