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如何理解?特别是后半部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3 15:26:36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三十五》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子知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下”指人事,“上”谓天道;句言学透人生世事进而上通天地运化之道,是学问的极致)。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二十三》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朱子《集注》:“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

【上章的“下学上达”,须结合下章方明其意。人多遭遇困难挫败后始察其所以、思其原因、重新审视所行。凡此皆“下学”人事,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而追求各异。小人只求事能办成,得其所欲为止;“达”,通也,其“下达”,在世混得通而已,不思其他,达而至于没有办不成的事,路路亨通,则人精矣,然所学亦止于谋身。君子不然,“下学”非为满足身欲,不止于一己穷通,学为进德修业,进而求人人可行、经久不废的天下大道,顺应公正无偏的天地之德(上达)。不幸曲高和寡,道高知鲜,“莫我知也夫”,古今同慨。先儒以为“莫我知也夫!”是夫子故为“自叹以发(引发)子贡之问”(朱子《集注》),殊不然。学未成,不宜汲汲自炫自售;倘学成道得,犹不求人知世行,则所学何为?孔子之道非供清谈也,只为改良人世。而诸侯不用,高隐嘲弄,小人求利不问道,弟子中最知道的颜渊又不幸早逝,能无慨叹?《史记》与《说苑》都说此叹在西狩获麟时,可信。孔子七十一岁时,鲁君狩猎,鉏商获一怪兽,已折左足,时人不识,以为不祥之物。孔子视之,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乃反袂拭面,泣涕沾襟。子贡问“夫子何泣尔?”曰:“麟之至(出现),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被)害,吾是以伤焉。”时孔子正编著《春秋》,再写不下去了,绝笔于获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我知也夫。”即此章。据传麟为“仁兽”,其形态见《春秋》孔颖达《疏》。“莫我知也夫。”听口气就是发自肺腑,情不自禁,才深沉如此,与教书匠之启发式无干。

子贡这一问,表明未能深知夫子:那么多弟子都听您的,怎么说“莫子知”?孔子伤道之不行于世,非老境孤独无伴也。下面“不怨”“不尤”是在停了片刻后,努力摆脱伤感悲愤,理出思绪后的沉吟自语。正因为“莫我知”中有天不鉴我心、人不信吾道之怨尤在,转念故有纠正之必要:先是说“不怨天,不尤人”。吾道不行人间,天又何尝妨道?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