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谜是什么?应该怎样理解?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7:17:23
这么长时间没有人回答我的问题.怎么回事啊?
各位高手拜托了.谢谢!

  哑谜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灯谜。它的谜面十分奇特,不是用谜条,而是陈设实物。它的猜法尤为别致,猜者不必开口,只要做出动作去猜破谜底。因此,特别引人入胜。

  哑谜的历史甚是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汉代刘向在《说苑·正谏》中就谈及春秋时的大夫咎犯伸出五指讽谏晋平公的故事,可说是最为原始的哑谜了。后来,战国时齐国的无盐女也曾以四个动作——扬目、炫齿、举手、拊肘来谏喻齐王,也算是一种雏形期的哑谜吧。然而,比较成熟的哑谜要到三国时才出现。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上就有过杨修和曹操猜哑谜的故事。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把这些故事写进了书里,如曹操在新造花园的大门上写了个“活”字,后被杨修悟出这是丞相嫌门太阔(门中加活,是个“阔”字)。又如一次曹操在别人送来的奶酪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也让杨修给猜破,即“一人一口酥”(“一合”二字可拆成“一人一口”)之意,便吩咐众人分了吃掉。

  清代笔记中也不乏猜哑谜的记载,较为有名的是乾隆初年,扬州某盐商曾在元宵节那夜设一哑谜: 他在一个玉盘中放置一尊银罗汉,要求做一动作,打《千家诗》七言一句,并言明猜中就以此二物相赠。后来被一位文士猜中,但见他默不作声地取起银罗汉,并将玉盘旋转一周,盐商颔首称妙,如约奉上了玉盘。原来谜底是“银汉无声转玉盘”。

  民间流传的猜哑谜的故事就更多了,苏州弹词《三笑》里描绘的吴中才子文征明和祝枝山在姑苏元宵节猜哑谜的故事,尤为脍炙人口。明代的文征明和祝枝山,不但是擅长丹青和书法的大画家和大书法家,而且还是善猜能射的灯谜行家。一年的元宵佳节,两位才子相约去苏州玄妙观赏灯会。这天夜里灯谜遍处有设,而且还有“哑谜”设摊助兴。文祝二人行至一处,只见人头攒动,原来围着在猜一谜: 主人在谜架上挂着一只鸟笼,笼中关着小鸟一只,笼旁悬挂铜钱一串,并注明猜的人须做一动作,猜一句衙门用的俗语,猜中就以此钱相赠。文征明稍加思索,抢步上前取过铜钱,欲打开鸟笼放走小鸟,主人见了连连点头称是。这时,一旁的祝枝山,见状急步上前,一手抢过文征明手中的铜钱,一手往鸟笼内捉鸟,不料用力过猛竟把小鸟掐死了。主人微露愠色对祝枝山说:“那位相公已经猜对,你这位相公何必多此一举,还把小鸟弄死,真是罪过。”祝枝山仰天大笑说道:“他猜他的,我猜我的,你出谜的不该厚此薄彼,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