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箫的来历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21:38:02
我很喜欢箫低沉的音色~想知道箫是怎么发明的

现在的箫,一般都是一根管子做成,被称为“洞箫”。但它在古代却是一种编管乐器,即排箫。它历史悠久,《风俗通》说:“舜作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说明那时的箫并不是单管,而是由许多长短不同的竹管直排而成的,形状很像飞鸟张开的翅膀。
据记载,箫有大小之分,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由于竹管长短不齐,吹出来的声音就有高低,“长则浊,短则清”。生活在春秋时代的箫,吹的正是这种直排横吹的排箫。成语故事中有“弄玉吹箫”,讲的就是秦公的女儿因箫产生恋情的优美传说。
今日竖吹的单管箫,是从古代的“笛”改造过来的,借鉴了“羌笛”的制作工艺。这种乐器,大约在汉武帝时才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最初,它只有四个孔,经汉代京房改造,才成为五孔,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又多了一孔,便成为今日这个样子。

呵呵~~我也是学箫的
早在几千年前,箫就在我国民间流传了。那时的箫均为单管的言箫。后来人们发现,不同长度的管子能够发出不同高度的乐音,于是就发明了排箫。排箫就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依序排成二列,用绳子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制成的。每管发一音,最少的3管,最多的达24管。在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基出土的两支排箫,形似风翼,均由13根长短不等的细竹管依次排列而成,是一对“雌雄箫”。这是现存最早的排箫。 汉代以后,出现一种等管形制的排箫,各管长度相似,但其管内以蜡封底、蜡底之高低形成上端管身的长短,吹出不同的音高。唐杜佑《通典》载:箫,编竹有底,大者23管,小者16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有唐代等管形制的排箫残件,原18根一组,尚存9根,长23.7~28.8厘米。管内即填塞纸粒以调整音高。宋陈旸《乐书》即载有此种18管箫。谓其取五声四清倍音,通林钟、黄钟二均声,西凉部用之。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复制有此排箫一件。

元、明时起,排箫改为精致的椟箫。通常16管,管外加有木制地壳,油漆光亮,绘以彩风。到清代,排箫出现双翼型椟箫,亦16管,分左右两列,依次渐短,如风之张开的两翼。木架外壳亦髹漆绘彩,制作更为精制,造型也更为完美。1956年。经过许多专家的反复讨论,最后决定用双翼形的排箫图案作为中国音乐的标志--乐徽的基本造型,用以代表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音乐艺术。到近代以后,排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