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关于家的散文,要感情真挚的,各位文坛高手,帮帮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9:21:06

? 《家的散文》
1948年,小说家废名应《文学杂志》主编朱光潜的邀请写了《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之后》,又在一篇题目为《散文》的文章里说:“我现在只喜欢事实,不喜欢想象。如果要我写文章,我只能写散文,决不会再写小说。”2006年,同样作为小说家的贾平凹出版了他的个人散文集《说舍得——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他说:“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在两位虚构故事的小说家眼中,对散文“真实”的理解却是颇为一致的。
??如果把同样拥有小说家身份的钱钟书先生那个著名比喻稍作变化,就可以把小说家的小说看成是一个鸡蛋,他的散文由于其所反映内容的真实性而获得了成为那个会下蛋的母鸡的资格。小说家写散文,就给了吃鸡蛋者一个了解那个下蛋母鸡的机会。
??上世纪90年代初《废都》刚刚出版时,各大小报纸的文化副刊上烽烟四起,围绕着这部小说争论不休。当时我这个习惯于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感到十分困惑,同时惊叹于色情、颓废、低级趣味和深刻、大胆、打破禁忌等截然不同的字眼居然可以用来形容同一部小说。如今,一切事物都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包括小说家和他们的生活:这些年来,作为小说家的贾平凹继续写出了《怀念狼》、《秦腔》等让人瞩目的作品;而现在,随着《说舍得——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的出版,作为散文家的贾平凹和生活中的贾平凹也较为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1981年的《丑石》、《月迹》算起到2005年止,《说舍得》这本书收入了贾平凹前后25年的68篇随笔16万字。25年来,《丑石》、《月迹》、《一棵小桃树》等散文作品一次又一次迎来了它们的新读者,同时又在一次一次地钩起老读者的回忆:有谁能够想到,在高考前夕还是作为语文模拟试卷现代文阅读考题的《读张爱玲》,若干年后会在大学图书馆的文艺书库里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的面目与他再次相遇。同样,一个读者恐怕也无法想象,在《月迹》里单纯地说出“月亮是个好”,有着天真无邪的孩子般心灵的散文作者居然和那个“□□□□□□□(作者在此处删去×××字)”的《废都》的作者是同一个人。
??从这本前后跨越了25个年头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少年的贾平凹追月亮种桃树的小小身影;可以看到收藏家贾平凹因为收获一幅魏晋画像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