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从诗中王昌龄在何地任职?诗人送客的心情怎样?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3:52:47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从诗中王昌龄江宁任职,诗人送客的心情时内心孤寂,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原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白话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芙蓉楼送辛渐》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诗的重点在后两句。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因此,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

王昌龄任职江宁(今南京市)丞。诗人送客的心情: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详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