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论述滞针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4/20 19:18:52
滞针在针刺过程中时有发生,那么古人如何记述这种现象呢?
还有,其实刺到神经所产生的放射感,发生的机率也是相当高的,古人不可能没有这种认识,显然这也是一种针感,那么所谓“气至而有效”是不是也包含这一种情况呢?这种有别于“感传”的针感古人是如何描述的呢?

晕针、滞针、折针处理方法

  一、晕 针: 晕针是针刺疗法的偶发意外问题,从古书中记载大都认为不会出现危险事故。如在《灵枢,经脉篇》有:"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这里是说虚甚者即不能用泻法,不然的话就会更使甚益虚,可引起暴闷仆倒,不省人事。一旦发生晕针的时候,可使人掺扶患者坐住凝神,待一会就渐渐地苏醒过来的。这是医学经典著作上记载晕针的例子。《针灸大成》禁针穴歌:"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是说对于云门、鸠尾、缺盆、客主在这类穴在某些人身上深刺就易于晕针。 晕针反应从临床多次报道资料所见,尚难区分性别、年龄上差别,却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患者体质因素:有的人对针刺特别敏感,见到针就头昏目眩。曾有1患者针刺只是局部消毒过程即突然晕倒面色苍白,全身大汗。有的人体虚久病自以为难任针刺而产生惧怕心理的情况下,就得注意防晕针。,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或过度疲劳后也都易于晕针的。饥饿后暂不要针刺为好。 (2)体位因素:在发现易于晕针的患者,最好取卧位或坐位和身体有依靠的地方较妥。站立或身体无依靠时,此类人就从心理上有顾虑,怕晕针也正易于晕针。但久卧针刺应轻手法和少针为佳,久卧重刺有时起针后即坐起,偶见立即出现恶心呕吐的,是体位改变造成的。 (3)医生操作粗暴的因素:医生本应在针刺前讲明针治的方法和意义以及注意事项。不要对患者挑三剔四,指手划脚。不然患者首先有了惧怕心情,进针鲁莽时,一是患者怕痛,二是怕取穴不准,于是儿童患者必哭闹,大人也要躲避,致使医患不能很好的合作,往往发生晕针。 (4)医生手法过重因素:有的患者针刺后未发生晕针,在行针中或出针后,患者马上晕倒。这大都行针的手法过重,或针眼出血,患者以为针刺有误的心理因素。也有的针刺时一切正常,用电针通电后患者立刻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所以手法轻重因人、因痛,相机为用则可。 二、滞 针: 滞针在针刺疗法中并不少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记载,"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著"。即是说正邪搏击于内,著针难出的道理。滞针就是针刺入肉后受肌群裹夹下将针体固定于肌群间,捻之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