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们是用哪些方式记事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9:16:09
要简要清楚

1 是结绳记事说。结绳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方法。《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记事,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人用结绳记事,以帮助记忆。今天我们虽然看不到结绳记事的遗迹,但可以在现在的一些民族中找到实例。如过去的云南省的怒族、佤族用大小不同的绳结表示不同的事情和数目。结绳记事不能演变为文字,但它的表现方法对文字产生了影响。

2是物件记事说。物件记事是用实物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如用一块牛排表示友好和希望联合,用一根砍断了的牛肋骨表示断交,苦果表示同甘共苦,藤叶表示永不分离等。这种借实物音、义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后来成为“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

3是刻画符号说。因为可以创造出许多符号,刻画在不同的物件上,所以这种记事方法有广阔的发展余地。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学学》中指出:“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其中他所指的图画其实就是由刻画符号演变而来的。我国曾在四十多个地方先后发现了五百余个刻画在陶器、甲骨上的符号,它们跟商代的甲金文有的同形,有的近形,时代距今最远的有近八千年历史。因此,有人认为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起源。

古人记事撷趣

古往今来,名人大都有一个好记性,但仍十分注重做笔记,并且有的笔记颇有风趣:

蒲草笔记 汉代路温舒小时家贫无钱读书。一次,在野外放牧时,发现宽宽的蒲草可用来记字造句,于是便将蒲草采回家,边读书、边在蒲草上做笔记,读了一本,又抄一本,终于谙熟《春秋》经义,成为有名的法学家。

树干笔记 南北朝时的任未,外出求学时无钱住客店,便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住,然后削荆条为笔,以树汁为墨水,读书做学问。因买不起纸张,便把书中的优美词句写在树干上,等有钱买到纸后再抄录下来,后人将此树林称为“经苑”。

布袋笔记 宋代诗人梅尧臣,外出时总少不了带上一个小布袋,每当读到佳句妙语,就把它们写在纸片上,然后投入小布袋中。做学问时,便从小布袋中取出所记的纸条,或予以引用,或启发思维,终成一位出色的诗人。

陶罐笔记 元末著名学者陶宗仪,避乱江华亭时,躬耕于田野,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读书。每有所感,就取出随身带来的笔砚,在树叶上记下来,并将树叶笔记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