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之盟 成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2 06:14:18
快!还有一到题:
A,B两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第一次相遇在离乙地54千米处,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到达目的地后立刻返回,第二次相遇在距甲地38千米处,求甲到乙的路程.
好的有追加分!

“城下之盟”指战败国在敌人兵临城下(或大军压境)的严重威胁下被迫订立的屈辱性条约。
绞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在今湖北郧县西北。当时,强大的楚国就是它的近邻。《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暇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复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有一次,楚国侵略绞国,集中兵力攻打绞国国都的南门。绞国人坚决保卫,严守不出。楚军一时攻它不下。“莫敖”(楚国官名)屈瑕说:“绞国人轻率,缺乏计谋,我们可以诱敌出城。让我们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兵保护,他们见了一定会出来抓。”带兵的将领依计而行。绞国人果然出来,一下就抓去了三十个楚国人。第二天,绞国人更加大胆,争着从北门纷纷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国人。楚军预先在山里设伏,这时就堵住北门,伏兵齐起,把绞国打得大败。于是强迫绞国订立了“城下之盟”。

设A速度X,B速度Y,距离为L
因为用时间相同所以路程比等于速度比
X/Y=(L-54)/54=(2L-38)/(L+38)
L=124

城下之盟 ( chéng xià zhī méng )
  解 释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出 处 《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用 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示 例 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哉。(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近义词 身不由己、无可奈何、不由自主反义词 自食其力、自强自力
  英 文 a treaty signed under coercion
编辑本段成语典故1
  绞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在今湖北郧县西北。当时强大的楚国就是它的近邻。据《左传·桓公十二年》载,有一次,楚国侵略绞国,集中兵力攻打绞国国都的南门。绞国人坚决保卫,严守不出。楚军一时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国官名)屈瑕说:“绞国人轻率,缺乏计谋,我们可以采取诱骗的办法引诱他们出城。让我们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护,他们见了一定会出来抓的。”带兵的将领,依计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