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均律钢琴曲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8:57:36
我有一本钢琴练习曲,里面收录了几首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分别是第一册的第2首和第13首,在这两首曲子的后面分别附有Faga2,Fuga13字样的练习曲各一首,我不清楚这是不是就是所说的赋格曲,那么前面的那一段是不是就是前奏曲?这个在演奏的时候要怎么演奏,是弹完前奏曲再弹赋格曲吗?
还有哪位高手能不能为我详细介绍一下平均律钢琴曲和赋格是什么意思?

《平均律》共分两卷,是按同样的形式组成的,每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曲都是由一个共同的调性统一起来的独立作品。前奏曲和赋格曲连在一起,既形成对比,又起着补充作用。前奏曲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流动,音乐思维富于幻想,赋格曲的形式则非常严谨,音乐思维是严格集中的。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一套家喻户晓的钢琴曲,它由《前奏曲与赋格曲》连缀构成,两集共48首。第一集先后完成于1722年,第二集则由巴赫于1740年左右在莱比锡汇编而成。每一集都包含有24首大小调的《前奏曲与赋格曲》。这套在音乐上千姿百态、令人叫绝的曲集,由于体现了巴赫对于完善平均律理论的成功实践,奠定了大小调音乐体系的基础。因此,该作一直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新约全书自然是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音乐研究的经典范本,是每一位爱乐者心中的圣经。此外,由于曲集中的大部分乐曲,对演奏都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因此,它也是解决键盘技术问题的最好教材。

平均律现代律制中最为广泛采用的律制。它的理论是,在一个八度音程内,平均分配十二个半音。由于音的平均分配,相邻音程的谐和纯度会受到一点损失(因为纯律律制的音程关系不是等分的)。但是,这种律制的等分,却使每一个音都获取了最大程度的自由。所有十二个音,都有可能在不同的调性中,充当主音、属音、下属音等等不同角色。这样,从一个调性到另一个调性的转换,更为自由,音乐的表现力也更为丰富。在此之前,音乐多用纯律律制,由于音程的非等分关系的排列,导致了调性转移的不便。因此,当时的欧洲音乐大多都建立在七种教会调式基础之上。一旦音乐的调性确定后,调的变化更多的是仰仗调式而非调性。随着平均律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转调不便的障碍,而且还建立了由大小调取代七种古老教会调式的近代调式体系。从而,为新时期(古典音乐时期)的到来,开启了通向繁荣的大门。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创作是这样安排的。从C到B的十二个音分别是十二个调性,每个调性又都包含两个调式,大调和小调。这样,调性和调式的总和共24个。巴赫为每一个调都写了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曲,因此,两集共48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便诞生了。

前奏曲(Prelude),音乐体裁名称。它可能是作为音乐戏剧开幕前的序奏音乐,也可能是一套钢琴小曲的总称(如肖邦、德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