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洪水时候的泡泉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2 02:13:27

险情说明管涌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况下,堤内平地发生“流土”和“潜蚀”两种不同含义的险情的统称。这种险情在湖北一般叫翻砂鼓水,江西叫泡泉。管涌险情的发展,以流土最为迅速。它的过程是随着水位上升,涌水挟带出的砂粒增多,涌水量也随着加大,涌水量增大挟带出砂粒也就更多,如将附近堤(闸)基下砂层淘空,就会导致堤(闸)身骤然下挫
,甚至酿成决堤的灾害。当然有由于管涌孔距堤较远,一时尚未演成堤防、闸身的下挫或溃决的;也有由于水位转落,渗水压力减小,险情暂时稳定下来的;还有由于是潜蚀,没有产生堤(闸)身下挫、溃决险情的。但是,险情是属于流土还是潜蚀,一时难于判明。而且流土也与地层下面的粉砂、细砂层埋藏的深度、厚度以及其结构的疏密,高水位持续的久暂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一时也是难以判定的。所以发生管涌时,不论它是流土,还是潜蚀和距堤远近,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迅速予以处理。

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长江中下游平原冲积地层,上面是粘性土;往下是粉砂、细砂等,砂层间也有粘性土夹层的,再往下则是砂砾及卵石等强透水层,在河床中露头与河水相通。

在汛期高水位时由于渗水流经强透水层压力损失很小,堤内数百米范围内粘土层下面仍承受很大的水压力,如果这股水压力,冲破了粘土层,下面的粉砂、细砂就会随水流出(在没有反滤层保护的情况下),从而发生管涌。

江河湖堤内,表面粘土层不能抗御下面水压力而遭到破坏的原因大致为:

1.防御水位提高,渗水压力增大,相对形成堤内粘土层厚度不够;

2.历史上溃口段内粘土层遭受破坏,复堤后,堤内留有渊潭,里面常有管涌发生;

3.历年在堤内取土加培堤防,将粘土层挖薄;

4.建闸后渠道挖方及水流冲刷将粘土层减薄。如汉江罗汉寺闸,荆江观音寺闸等下游渠道内都因此发生过管涌;

5.由于在堤内附近土钻孔,或勘探爆破孔,封闭不实。如1955年荆江大堤柳口堤内数百米地方就有因土钻孔封填不实,汛期发生管涌。近年来,在荆江大堤内仍有因此发生管涌的;

6.由于其他原因将堤内粘土层挖薄了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战备防空需要,在堤防规定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