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饱含 的深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6 18:06:25
依恋情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啊,情人难得见面也不至于写生命的毁灭啊,这句到底对全文有什么意思啊表现了什么啊深情是什么啊

给你推荐一篇文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理解新探

  江苏省淮阴中学 曹新龙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般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还有其他说法),意境婉约、凄美,感情真切、动人,历来为名家推崇,为男女青年传唱。
  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近日,因教学上的需要,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有的赏析文章进而把这句话理解成在写“别后相思”。例如,苏教版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颔联(指这句话)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这里的‘丝’和思念的‘思’谐音”。另外,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是一篇署名郝世峰的文章(国际在线),不但强调“丝”与“思”的谐音,来说明“春蚕到死丝方尽”在写“思念”(文中的意思就是“别后思念”),而且,在赏析“蜡炬成灰泪始干”时,还借唐朝以前的诗句“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和“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思君如夜烛》),来证明“蜡烛燃泪”是在比喻“思念之痛的煎熬”。
  乍一看,加上“别后相思”的解释,似乎使两人感情具体化了。殊不知,仔细研究这句话,这样理解有画蛇添足之嫌,反而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
  其一,持“别后相思”的观点者认为,“丝”与“思”谐音,所以这是在写“别后相思”;而“蜡烛燃泪”也有比喻“思念之痛的煎熬”的佐证。虽然,这样的赏析看似有章有法,仍然存在逻辑上的漏洞。比如说,纵然本句有“丝”和“泪”,如果作者只是借用它们的“丝方尽”、“泪始干”来形象地突出两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而不是所谓的“一语双关”,那有什么理由能说明这是在抒发“别后相思”呢?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确定这里面的情感含量,但我们无法确定它发生的时间是在“别后”。由此可见,这样的理解带有望文生义、随意发挥的色彩。
  其二,如果以“别后相思”来理解,这句话和下面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关系上也不合乎逻辑。“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写的是对方在离别后的处境和感受,作者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