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阴历和阳历?春夏秋冬是谁分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8:09:45

阴历是按照月相来定义的,也就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然后把 那么12个月(闰年13个)拼一起叫一年。
  阴历的特点是月的意义,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圆。相反的,年就没有意义(不是指文化),只是月的集合。
  阳历是按照季节来定义的,也就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然后把这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12块,每块叫一个月。
  阳历的特点是年的意义,所以每个时段的季节都差不多。相反的,月就没意义了,只是年的均分。
  所以阴历与阳历都各有缺陷,而且是一个至今无法完善的缺陷,你会说谁更科学?
  在中国古代,对于阳历的天文知识了如指掌,所以才制定了24节气以跟地球公转位置对应(每150一个节气),所以才出现了节气与阳历日期能匹配、与阴历日期却无法对应的现象,至于有人因此提出阳历更科学一说,纯粹是历法知识严重缺乏的表现。
  中国的旧历法其实不是完全的阴历,专业术语是“阴阳历”。纯正的阴历是每12个月一年,所以若干年后会出现一月在暑天的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格局,中国就想出了闰月的方法,一旦阴历日期超出季节一定范围,就用闰月将之拖后,使之不会偏离太多,用个时髦的词语叫“反馈”。
  而且旧历法还加入了24节气这种方式,巧妙的将阳历历法融入到阳历中,大大的方便了农耕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周之间有一定的夹角,也就是说地球在绕太阳斜着转,当然太阳射到地球的某一区域的情况就不会一直不变,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也就是“四季”
  网友见解: 由于地球的运动有着自转和公转,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造成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寒暑变迁。但是,这种寒暑的变迁并不是由于日地距离的远近这种微小(约500&127;万千米)的变化引起的,而是由于不同季节时太阳对地面直射还是斜射以及日照时间的长短而造成的。对于我们,即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人们而言,“夏至”前后,中午时阳光几乎垂直地照射地面,而“冬至”前后,中午时阳光则十分倾斜地射向地面。而照射角度的大小决定了大地接收热量的多少,从而造成了气温的高低。此外,“夏至”前后,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太阳在地平之上的时间很长,这种昼长夜短的情况使地面处于长时间光照之中,更加剧地面气温的升高;相反,在“冬至”前后,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