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到底是谁的?怎么有明朝的郭朴和舒芬,到清朝又有张英.到底是谁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19:54:49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而且哪个才正确的版本.
重要的是,是谁写的

唉....分析下字不就知道了...

来,接到的一方才用来,肯定不对
捎,原本是表明我写信的用意,而不是我请人带信的用意,所以这个也不妥帖
家,家书作为名词,与整句里想表达的做什么什么的用意不相称
再,再只会用在对方已经让了三尺,如果这封信的结果是先让三尺,明显这个不对
hemingyu120写的那个,同样,第一句不像是写信人自己写的,而像别人概括的.

而剩下的那几个,其实也包括hemingyu120的,各个版本都很接近,而且这诗本身也不严谨,取的是用意,所以字词的差别并没有那么重要吧...
__________圆明园不是我烧的分割线________
就像每个传说都可能有许多版本,你说的这个也有很多版本的.
http://www.zsnews.cn/application/comment/kanfaList.asp?id=729347
这地址里罗列了8个..除了你说的还有郑板桥的呢...
所以要较真,怕是很难了.我觉得也许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也有可能,人们将它安在谁头上就是谁了..
不用太认真吧....

清康熙年间

清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比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没想到,这位宰相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主动把墙往后退了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这个故事说明,邻里之间相互谦让、相互谅解,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六尺巷 - 安徽桐城的一处历史名胜.
其牌坊上题有"礼让"二字

历史:
清康熙朝大学士张英的家人因修院墙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