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谥号中的“祖”与“宗”是根据什么评定的?有什么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17:05:25

古代皇帝的名号主要有四种:谥号,庙号,年号,陵号。
  你上面说得是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漤,始於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於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陵号:皇帝死了以后埋的陵墓,如长陵,茂陵,用陵号称呼行的的非常少,比较常见的前三种,比如说年号,万历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这些都是年号。而最早使用的是谥号,就是一个人死了之后给他最后一个总的评价,比如刘邦得到的谥号就是“高”,所以称为高皇帝,也称为汉高帝。但是,一个皇帝如果贡献特别大,除了谥号以外,还给要他上一个庙号,庙号是什么?就是皇帝死了以后,他的神主,他的牌位供奉在太庙里面那个牌号,还是举刘邦的例子,他的庙号也是高,叫高祖。西汉十一帝,人人都有谥号,有庙号的只有五人,高皇帝位居第一,其他四位皇帝都带有宗: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在皇帝的称号中,庙号是高于谥号的,在庙号当中“祖”高于“宗”,庙号高祖的刘邦是在汉代得到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个皇帝。
  在古代皇帝和大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纪年,是一件非常重大而神圣的事情。改朝换代以后,新的皇帝即位,践阼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合人意,而重新确定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历代的皇帝所用的年号共有708个,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示受命于天的,如应天,天兴、天授等;2、表示神圣祥瑞的,如万利、河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