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冰盖巨厚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7:29:08
为什么南极的冰盖会这么厚?又是如何形成的。

南北极都有极昼现象;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太阳热量供给的
通过物理现象;水的比热高不容易降温也不容易升温;在无水的月球
阳面与阴面的温差可达-300摄氏度的差别;地球有水才和空气才避免与月球一样;但0摄氏度即为结冰点;南北极在很长结冰期很短的温暖期的交替下;很多年后就形成冰盖;且不容易融化

成冰因素
1.成冰作用和冰晶组构:大陆冰盖的成冰作用是在没有融水参与(仅在固相和气相条件)下进行,称为冷型变质成冰作用,或干燥型变质成冰作用。成冰过程中,以沉陷和凝华再结晶作用为主。形成的冰叫原生重结晶冰,这种冰,气泡很多,颗粒较细(1~3毫米)。干雪相成冰的时间远比温性冰川长。温性的苏厄德冰川约在13米深处粒雪变成冰的时间仅3~5年。格陵兰的赛特冰川,在66米深处,成冰时间达100年以上。南极东方站在100米深处,成冰时间竟高达4000年。

冰晶组构指气泡的形态和分布,晶体大小、形态和方位。冰晶组构发育主要受应力类型、总应变和温度控制的假设,已在许多钻孔冰岩心的组构研究中,得到满意解释。一般认为多极大型组构在远低于融点的冰内不能形成,但是,在南极伯德站2164米深钻孔内,约在650~974米深处冰温为-28℃,冰组构有2或3个极大型组合。在大陆冰盖各处,在5米深处与粒雪变成冰的深处之间,晶体以不变的速率生长,此后,晶体生长速率随着温度的下降而降低。很多钻孔的研究表明:在现代冰与最新冰期冰的边界处,晶体尺寸存在明显的缩小现象。在未受应变的冷性冰川冰中气泡一般呈球状,气泡的形态随冰变形而变化。但是,在巴恩斯冰帽边缘,最新冰期的冰川冰的特征是含有小的球状气泡,即使在邻近冰床处,经强烈剪切的这种冰川冰内的气泡亦呈球形。

2.物质平衡:高纬地区的气候特征是气温很低,南极东方站附近年平均气温为-56℃,最低气温记录达-88.3℃。年降水量少,南极约一半地区的净积累量少于10厘米/年。因此,大陆冰盖的积累量小,消融弱,物质平衡水平低。这些冰体比较稳定。据估算,南极冰盖的年物质平衡变化范围为相当于水深+80~-30毫米,但大多数估算为正值。南极冰盖物质消耗主要是冰架边缘的不断崩解和强风把大量积雪吹离冰盖。因为温度低,消融局限于有利部位,在物质支出中居次要地位。格陵兰冰盖物质收支估算亦为正值。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