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和北京曲剧有什么区别或联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8:54:52
为什么两个剧种用一个名称?

河南曲剧,是从流行在河南的曲艺—河南曲子和民间歌舞—“踩高跷”的基础上,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经地摊、高跷阶段正式搬上戏曲舞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迅速衍变,已成为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因原名“高台曲”,后改名为“河南曲剧”

它的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马头〕、〔劈波玉〕、〔扬调〕、〔汊江〕、〔诗篇〕、〔清江〕、〔银扭丝〕、〔满江红〕等。

它的伴奏乐器,在刚搬上舞台的时候,仅有手板、曲胡、三弦、软弓京胡和笙。随着发展和演出剧目的需要,不但增添了古筝、二胡、琵琶,而且采用了武场。曲剧演出剧目是逐步丰富起来的。当初的一些保留节目大多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如《胡二姐开店》、《安安送米》、《小观灯》、《打灶君》、《李豁子离婚》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解放以来曲剧艺术的突飞猛进,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陈三两爬堂》、《卷席筒》、《风雪配》和反映现代生活的《下乡》、《赶脚》、《游乡》等优秀剧目被拍摄成电影以后,以它唱腔优美、长于抒情而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北京曲剧是发源和形成于北京的剧种。北京曲剧的音乐唱腔源于单弦曲牌,是解放后兴起的剧种,没有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也没有严格的行当之分。原名曲艺剧,结合了北京曲艺的多种形式,后老舍改名为“北京曲剧”

它以演出现代戏而崛起于戏曲舞台,在表演上以生活气息浓郁而见长。北京曲剧从形成到现在,已经演出了一百多个剧目。有影响的现代题材剧目有《罗汉钱》、《妇女代表张桂荣》、《喜笑颜开》等;近代历史题材剧目有《义和团》、《珍妃泪》等;历史生活题材剧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王老虎抢亲》、《阎家滩》、《屠夫状元》等。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箭杆河边》两剧曾在六十年代拍摄了艺术影片,1982年拍摄《珍妃泪》艺术影片。

魏喜奎是这一剧种有代表性的演员,她在演唱方面以嗓音甜润见称,善于用革新的奉调大鼓唱腔来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北京曲剧在五十至六十年代,已开始由北京流行到天津,七十年代以后又流传到辽宁省营口市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