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放大镜叫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2:08:43

视角愈大,像也愈大,愈能分辨物的细节。移近物体可增大视角,但受到眼睛调焦能力的限制。使用放大镜,令其紧靠眼睛,并把物放在它的焦点以内,成一正立虚像。放大镜的作用是放大视角。历史上,据说放大镜的应用是由13世纪英国的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提出的。
早于千多年前,人们已把透明的水晶或透明的宝石磨成“透镜”,这些透镜可放大影像。也成为凸透镜。

汉代称放大镜称呼为“火齐”,是聚焦起火之意,放大功能古人很早既知晓但没有专门为此起名。毕竟古人是先发现起火功能先定的名字。
洛阳出土的西周文物有战国玻璃料珠,还有半透明的玻璃璧,说明前秦早有透明玻璃。
安徽东汉晚期曹操宗族墓葬出土文物中,有一件扁体玻璃饰物光洁如水晶,既是凸透镜。
西汉《淮南万毕术》:“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下承以艾,可以取火。”这已经是球形透镜的形制,并且表明2000年前古人就发现了利用此工具可以在太阳下以日光聚焦取火。既如此,放大功能一看便知。
《苏沈良方》“用火法”:“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或水晶镜子于日得者,太阳火为妙。”
左思《吴都赋》:“火齐之宝,骇鸡之珍”。
班固《西都赋》:“翡翠火齐,流耀含英。”
李善注引《韵集》:“玫瑰,火齐珠也。”
唐代曾称为“火珠”,大多时候都叫火齐。

叫「透镜」

人类可能早在千年前就发现了,使用透明水晶或宝石磨制成的「透镜」具有放大影像的功能;但是真正将透镜嵌入镜架做成「眼镜」呢,据说是在13世纪末叶时,同时出现在中国与欧洲。有人说是中国一位不知名的工艺匠所发明的;有人说是中世纪义大利多斯加尼的一个位尚-亚历山大.史毕那 (Alessandro di Spina);也有人说是十三世纪英国学者-罗杰.贝肯 (Roger Bacon)所发明的。

在西元1260年,马可波罗就曾经描述中国老人家戴著眼镜看小字的景象。据说,中国古代的眼镜呈大椭圆形,镜片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镶在龟壳做的镜框里,用铜制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或用细绳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而且当时的眼镜造价不斐,也因此被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徵。据说,就有一位乡绅用一匹马的代价换一付眼镜的记录。

而在欧洲,眼镜是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