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1:55:21
要求简练```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六中全会上,首次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主题,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理论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显示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性把握,体现了这一届党中央高超的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一)六中全会确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现代化布局变为现实。

  六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题,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突出的地位,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处于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些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它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体。这些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皆源于违背科学发展观并忽视了社会建设和发展所致,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和谐、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区域发展不和谐、城乡发展不和谐等,这就内在地要求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强调社会建设,进而自然地、逻辑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由“三位一体”提升为“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来,突出社会建设,其落脚点和载体必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并通过《决定》,标志我们党和国家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由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制度层面,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并由此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阶段。

  (二)六中全会确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发育并扩展党的先进性资源。

  新一届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自身的历史方位的根本转变的深刻认识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理性把握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执政党,巩固其执政的地位,既有赖于巩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更主要的是要永葆自己的先进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付诸实践,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又能够不断发育和扩展其自身的先进性。

  构建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