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下》请高手进来帮忙!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22:43:58
五、按照下面要求做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指出下面一段话何处用了何种修辞方式。
忽然,天地间开始有写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降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2.举例说明什么是借代和借喻。

1.指出下面一段话何处用了何种修辞方式。
忽然,天地间开始有写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降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1)一种隐隐然的骚动:此处拟人
2)如地震前兆,如海啸降临,如山崩即至:排比和比喻。

2.举例说明什么是借代和借喻。
1)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例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2)借喻:比喻之一。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例如:
“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借喻

夸张,比喻

1.夸张,比喻.

2.借 代
巾帼不让须眉。
借喻
看不出 你 这 豆芽菜 还 真 有 把子 劲

1.比喻、夸张、排比
2.借代和借喻
都是用乙代替甲,也就是说,都不出现本体,而用借体说话。这是二者的相同点。
但借代和借喻又有区别。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称。例如:"钟山风雨起苍黄"(毛泽东《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钟山"代替南京,是因为钟山(即紫金山)位于南京附近,和南京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而"风雨"代替"革命形势",是因为它和"革命形势"有相似点,所以是借喻。
用构成明喻的办法也可以鉴别借代和借喻。把本体找出来,如果能加"象"构成明喻的,是借喻;反之就是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