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杜甫草堂游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2 09:00:17
我们专周写报告,注意是游后感!不是导游词!
字数越多越好!

字数太多的那个贴不下 这个应该就可以的
  杜甫草堂游感
  怀着思古之幽情,我游览了文学圣地——成都杜甫草堂。
  草堂,顾名思义,是指用茅草作屋顶修建的简陋房屋。诗圣杜甫一生因战乱颠沛流离,多在茅屋栖身度日,其所寓居之地,后人建“杜甫草堂”以为纪念,如同古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梓州杜甫草堂,东屯杜甫草堂等等。
  成都杜甫草堂最早是唐末的诗人韦庄在杜甫遗址上所重建,以后经历代十多次培修,建筑与园林逐步扩大,到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完成时,已成为有近百间多样性建筑群体的纪念性祠宇,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博物馆建制的规模。195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予以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4年开始筹建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今天的草堂,很好地保留或再现了杜甫当年居住在这里时的环境风貌。
  草堂在浣花溪畔。“浣花溪”其名由来于一个美丽的故事。据宋人任政一《游浣花记》载,唐时,一任姓姑娘住在溪畔,她美丽善良。一日,一满身疮疥的和尚脱下脓血污浊的衣服求她浣洗。见者无不恶心,然任姑娘欣然应允,涤之溪边。但见她每漂一次,则溪上顿现莲花朵朵,瞬间满潭荷花,“浣花溪”遂由此得名。后有南宋诗人陆游赞其花曰: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可见其花事之盛。物是而人非,今人只有发挥其无尽的畅想来求得古今之共鸣:虽无二十里路之花香,然美丽的小溪犹在人们的心中,每当春至,溪之上游繁花锦簇,或蓬勃,或嫣然;或竞艳纷纭,或自怜独处。待得林花谢了春红,春归无觅,春水悄向东。载着无尽的人间情话,蕴着飘零的诗人的思绪,落英随那一江春水向东流------正如清代佟佳-常明所撰联:水竹旁幽居,想溪外微吟,密藻圆沙依草阁。楼台开丽景,结花间小队,野梅官柳满春城。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灵魂的归处!然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浣花溪。黄鹤一去不复返,诗圣溪畔独留连。抚今追昔朋辈事,浣花浣人浣流年!
  建筑是时代的心曲。在我们这个高楼摩肩接踵的时代,竟然还有这样的一个所在:照壁前导,深邃含蓄;民居体量,简洁大方;粉墙青瓦,古意盈然;无高大恢弘之气势,存清平深远之意旨;无雕梁画栋之辉煌,不掩天香丽质之诗情。看满园春色,层瓦尽染;览工部茅屋,心绪飞扬。犹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