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路由器OSPF的配置原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8:29:55

OSPF是一种分层次的路由协议,其层次中最大的实体是AS(自治系统),即遵循共同路由策略管理下的一部分网络实体。在每个AS中,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特定的标识号。对于主干(backbone)区域,负责在区域之间分发链路状态信息。这种分层次的网络结构是根据OSPF的实际提出来的。当网络中自治系统非常大时,网络拓扑数据库的内容就更多,所以如果不分层次的话,一方面容易造成数据库溢出,另一方面当网络中某一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会引起整个网络中每个节点都重新计算一遍自己的路由表,既浪费资源与时间,又会影响路由协议的性能(如聚合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因此,需要把自治系统划分为多个域,每个域内部维持本域一张唯一的拓扑结构图,且各域根据自己的拓扑图各自计算路由,域边界路由器把各个域的内部路由总结后在域间扩散。这样,当网络中的某条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此链路所在的域中的每个路由器重新计算本域路由表,而其它域中路由器只需修改其路由表中的相应条目而无须重新计算整个路由表,节省了计算路由表的时间。

OSPF由两个互相关联的主要部分组成:“呼叫”协议和“可靠泛洪”机制。呼叫协议检测邻居并维护邻接关系,可靠泛洪算法可以确保统一域中的所有的OSPF路由器始终具有一致的链路状态数据库,而该数据库构成了对域的网络拓扑和链路状态的映射。链路状态数据库中每个条目称为LSA(链路状态通告),共有5种不同类型的LSA,路由器间交换信息时就是交换这些LSA.每个路由器都维护一个用于跟踪网络链路状态的数据库,然后各路由器的路由选择就是基于链路状态,通过Dijkastra算法建立起来最短路径树,用该树跟踪系统中的每个目标的最短路径。最后再通过计算域间路由、自治系统外部路由确定完整的路由表。与此同时,OSPF动态监视网络状态,一旦发生变化则迅速扩散达到对网络拓扑的快速聚合,从而确定出新的网络路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