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预备班对复习的体会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0:32:43
就是写一篇考试前的复习体会,感受
要根据实际情况,我本人数学很烂,语文和英语还可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学考试难,难于题海无边。要想考试过关,就得读遍所有的教材,掌握所有的要领,吃透所有的精神。没有什么重点非重点,没有什么删除不删除的。想靠走捷径,抄近道,搞投机,少费力,绕弯子,不背题就拿文凭,那是天方夜潭,白日做梦。只有那些真正脚踏实地、刻苦钻研、认认真真、一心一意学习的人才有可能具备获得文凭的资格,才有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清了这样的形势就得下苦工夫迎接挑战。面对一本本厚重的教材,如何把它吃透、消化、融入到脑海,确实是一件头疼的事。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我的经验是:首先,别怕它。它的部头大,你的记忆库更大。先从精神上、气势上压倒它,战胜自己,变沉重为轻松,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如果拥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不惧困难的心态,难道还怕一本书吗?

其次,收拾它。它的内容多,你的胃口也不小。先从烹调上、制作上炒熟它,炖烂它。变生食为熟食,变臃长为简短。这时就需要反复多次的整理、归纳教材笔记,把大变小,把多变少,把厚变薄。
第三、剪裁它。任何一部教材,不管它的内容有多宽,有多广,无非都是由骨头连着筋,筋连着肉,肉连着血组成的。我剪裁的办法是分几个步骤作几本笔记。第一本笔记中,我经过反复阅读教材全部内容后,先放血。把那些粘粘呼呼、连汤带水、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剪掉。第二本笔记中,我经过反复阅读第一本笔记全部内容后,再切肉。把那些围绕筋打转转的美丽词汇毫不心疼的切下去。第三本笔记中,我经过反复阅读第二本笔记全部内容后,又割掉筋。把那些和骨头紧紧连在一起的筋头把脑的论证论述,大刀阔斧的毅然砍断,不要心疼。

第三本笔记完成后,你就会发现,厚厚的一本教材已经变成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拖泥带水的内容已经全被扒掉,只剩下一根根骨头。而当你回过头再来啃这些骨头的时候,你会碰到筋,吃到肉,喝到血。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曾经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你经过左一遍又一遍对笔记的整理、筛选、切割、剪裁,早已把它们咀嚼到肚子里头消化了。这就是骨头这个核心起到的辐射作用和凝聚作用。

那么,骨头好啃吧?一根根、一条条的,干净利落还好吃。更重要的是判卷老师就是以这骨头来作为采分点的。见着骨头就给分,骨头少了就丢分,这是毫不夸张的。当然,你要是在骨头的周围再连上一点筋,搁上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