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悖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7:23:36
有谁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师生悖论的内容。

师生悖论
某校有无限名学生和无限名老师,师生面对面一一对应地站成两排,队伍有始端而无终端。按照自然顺序用正整数给师生分别依次编号,面对面的一对师生序号相同。任取一个学生集合A,如果存在一位老师教A中每一位学生,那么称A中一切学生有共同老师。规定m号老师教1——m号这m位学生,也就是说,任取一位老师,他所教的学生恰好是从排头开始直到他对面的这m位学生,问:在此前提下有共同老师的学生总共有多少人?将一切学生组成的集合记为N,将有共同老师的学生组成的集合记为Q,规定Q内的学生穿红校服、Q外的学生穿蓝校服、不教一切学生的老师穿白校服,教一切学生的老师穿黑校服。在上述前提下,不能存在穿蓝校服的学生,因为如果有穿蓝校服的学生就会有第一个穿蓝校服的学生,该学生与序号比他小的学生无共同老师,但这是不可能的,该学生对面的老师就是他与序号比他小的学生的共同老师,故一切学生都穿红校服。同时也不能存在穿黑校服的老师,因为任何一位老师都不教序号比他大的学生,也就不能教一切学生,故一切老师都穿白校服。至此,得到唯一确定的结论:
一切学生都穿红校服并且一切老师都穿白校服,即一切学生有共同老师并且每一位老师都不教一切学生,亦即“既存在教一切学生的老师又不存在教一切学生的老师”,这显然是一个尖锐的矛盾,这就是所谓“师生悖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呀
柏拉图推崇唯心主义,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这是唯物的雏形。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亚里士多德隐晦的说过,智慧不会随这柏拉图而死亡。
够拽啦^^

2楼正解

互需互斥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中根本不存在什么矛盾,矛盾只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们确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普遍性的。

师生悖论有很多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