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赵之训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06:03:30
燕赵之地自古多悲凉之士,古代其地几陷异族之手,其反抗之志从未断绝。近代如抗日斗争,举目华夏尤燕赵之地多反抗,晋冀鲁、晋察冀抗日根椐地成为敌后抗日的中坚力量。在看到古人那卓越的业绩,今人却如此无能,常感悲叹。予身出邯地,望古赵之训,时有针毡之感;游阅古史旧地,想昔日先人历长平之难、邯郸之危而犹思图强,不觉气志从升,战意昂然。

一)

战国七雄中的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甚至连三强都数不上,楚 地方千里带甲百万 地处南方 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齐 雄占东方 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 民众且粮足 ,魏 铁甲步兵称雄七国数次攻赵 甚至占据邯郸3年之久,秦 地势险要 兵伍善战。只有燕,韩实力稍逊。而赵地处各国之要冲,可谓争地也!北有胡林 匈奴 东有强齐 南有悍魏 西有虎狼之国秦。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赵似乎只有招架之力,事实上武灵王改革前都是如此。

赵武灵王一位天资卓越 胆识过人 抱负远大的君主,至今在邯郸地区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还很多。其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试想一下在现实的今天如果全国军队改变为一个被试为边族的服饰和军种,这阻力该有多大。但赵武灵王办到了,可以相信这次改革对赵国日后的纵横七国是很重要的。

(二)

修长城是认为抵御边族最好的防御措施,一方面,抵消边族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另一方面,使步兵有可以依赖的阵线。赵国要想纵横七国必须解除后顾之忧——匈奴的侵扰,以便腾出兵力进行南方的争霸。

但问题是修长城是公认的耗费人力 财力的措施,秦修长城动用近百万的罪民,造成民愤极大。明整修长城亦耗费了极大代价。而赵国全国人口不过一百多万,却修建了令后人惊叹的工程,并且历史上没有发生任何暴乱..... 。而秦统一后的修建不过将旧燕赵长城连起来。

(三)

抵御匈奴一直是中原国家统一后必为之事,秦蒙恬率军30万两年平之动用民力颇重,汉前后率近百万之军平定匈奴且国力大伤。而赵李牧仅率步5万弓10万即平匈奴且士兵多以边民为主。

(四)

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即爆发在秦赵之间,秦后期的东征主要障碍便是赵,两国征战互有胜负。赵便成为秦的主要目标。原因不说了,廉颇率军抗之,秦不得进。两军相持,赵国小粮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