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七步诗的豆比喻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02:53:01
反七步诗的豆和萁比喻什么

转载内容:  
【前言】
  郭沫若与鲁迅各自写有“反七步诗”。此“七步诗”,乃《世说新语》中曹植受曹丕所迫之作,后流传中被凝缩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郭沫若与鲁迅曾于不同历史背景下,改此诗而作“反七步诗”。

  【第一首】
  郭沫若所作反七步诗全文如下: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茎在锅下燃烧,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豆萁早已化为了灰烬。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呢?
  【赏析】
  郭沫若《反七步诗》云:“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豆是一种生态,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以与他物互适共生为原则。粗看郭诗似借物倡扬自我牺牲,细味却是一种以个人拗见强加于物的言不传心的种类共灭思想。郭沫若《反七步诗》写于1943年7月7日,是其《论曹植》一文的尾笔。当时我国正处抗日战争社会背景下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大后方”的文坛上,刮起一股“厚古薄今,尊崇先人”之风,身居重庆的郭沫若,在其逆风所举“以事求是,古为今用”帜下作此《反七步诗》。
  郭沫若对历代被人传诵的曹植《七步诗》的论说可归为两点:一是有着“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的认为。二是操“古为今用”器,对诗中“豆”、“萁”所代表的两种事物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只不知自称以“人民本位”标准研究历史人物的郭沫若,在《反七步诗》中,斯“豆”何指?斯“萁”何指?“萁”以己故灭“豆”之性,“豆”有何幸?“萁”有何德?“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国共共“自毁”乎?或中日共“自毁”乎?!

  【第二首】
  鲁迅所作反七步诗全文如下: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5年6月5日,发表于1925年6月7日《京报副刊》,附于杂文《咬文嚼字(三)》。女师大学生风潮期间,鲁迅写此“反诗”,以讽刺、鞭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