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指的是高山上0度等温线还是有积雪最低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0:03:30
我原来认为海拔5000米上才能有积雪,有积雪的地方特别冷,可这次我去太白海拔3600米有积雪(在山顶,一点点,而且是一小堆一小堆)气温15度左右,原来才明白,晚上特别冷,白天有点热,累积的;我还能感到太阳对我一点点热量,请问夏季海拔多少米时(在高山上),气温在0度下,而且感觉不到太阳光热量,感觉太阳光如同灯光强烈而无力,因为我不喜欢看到积雪,担忧一点点热

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限,也就是说只有在一个地方常年积雪,这个地方才能够称为雪线。

你的情况并不是雪线,因为这些积雪只是一点点,并且不是稳定的。

应该是有积雪的最低点.
不同地区0度的海拔不同
而且不一定0度要和积雪一定吻合
形成积雪和融化都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按0度等温线的话就乱了

有积雪最低点

雪线
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在中国西部,从青藏高原、昆仑山往北到天山、阿尔泰山,雪线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再往北到北极地区,雪线降至海平面。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雪量的多少。在青藏高原,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雪线高5500~6000米;阿尔卑斯山脉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雪线高度仅2700米左右。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雪线由东(4600~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地形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在同一山地,南坡的雪线通常比北坡高。但在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相差极大,致使南坡雪线(4500米)比北坡雪线(5900~6000米)低1400~1500米。雪线高度不仅有空间差异,在时间上也有一定变化。空气变冷、变湿,导致雪线降低;反之,引起雪线上升。这种变化有季节性的,也有多年性的。第四纪时期几次大的气候波动,出现冰期和间冰期,都引起雪线的大幅度升降。故古雪线升降是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夏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