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桓晋文公之事章》看孟子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3:51:54

《孟子》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1、长于辩论,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文学散文的性质。他论辩的方法大多是产用类比论证的方法。2、善于运用比喻论证。3、气势浩然,感情激越,具有浩然之气。4、平易晓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

结合本篇《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加以分析:

(1)文章在说理过程中,多处以生动的故事为喻,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之后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王之不忍”,有推行仁政之心。第二段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等浅显的比喻指出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第三段,孟子以“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来说明以武力称霸的愿望是徒劳的,诱导齐宣王实施仁政。在最后一段,孟子见齐宣王已主动要求指教,才和盘托出施仁政的具体方案。

在整个论辩的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巧妙地将齐宣王的兴趣引导到仁政的主题上,进而引譬论证,层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了高超的论辩技巧。

(2)孟子长于譬喻,说理生动明快。本篇也用了不少生动的比喻。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能行仁政而不行;“用挟泰山而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区别;用“缘木求鱼”和“邹人与楚人战”为喻,说明武力称霸必败。这些比喻精彩生动,切合事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其中不少至今仍是常用的成语。

(3)本文语言犀利明畅,气势充沛。文中使用一连串排比句,铺陈渲染,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量。有时排比句与反诘句配合使用,更增强了语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