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的编剧不受重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0:06:29
为什么在国内甚至是国外,编剧的知名度都不怎么高?例如在影片的宣传上,很少有编剧的身影?

投资方为降低成本,找人写好大纲以后,将其分派到“下线”的人手中。这些下线有文学系的学生,也有以码字为生的自由撰稿人。由于编写剧本的人风格不同,赶工出来的剧本质量可想而知,而这些枪手也根本不可能出现在电视剧拍摄现场,更别说知名了。 比如,几年前一部历史剧《烟花三月》,导演拿着编剧于正的故事找到投资,后来在片头的故事署名却变成了导演本人!还有王宛平根据石钟山原著改编的《幸福像花儿一样》因火爆荧屏而引来了原著与改编者谁是功臣的讨论。

  其实,国外的编剧知名度比国内的要高多了,主要是人家编剧自我图存的意识也高,你看人家美国有编剧罢工运动,韩国有编剧维权的光头运动等。同时在中国这种特殊的国庆下,编剧维权也实在太难了。罢工的核心当然是要有一个工会,但是有工会的前提是要有工业。而目前中国影视业完全没有形成工业,工会也就无从谈起。
  国内数十位编剧曾经在北京香山举行了一次全国编剧维权会议,发出了今年编剧联合起来提高剧本稿酬的倡议,可以说为编剧保护自身权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接下来如何解决编剧与制片的博弈关系,如何健全行业规定等细化问题,国内编剧要走的路依然漫长。

  依我看,编剧若想有知名度,还得编剧导演一肩扛。编剧是你的,导演也是你的,想不知名都难。国内的著名导演,哪个都有两下子编剧才能,像冯导,陈导(陈凯歌)等。《大腕》《冤家父子》《黄土地》《孩子王》等片子,编剧里面都有导演的身影。影片的宣传看重的不会是编剧,而是看演员大牌不大牌,导演是不是大腕。这是亘古不变的宣传法宝。

毕竟电影是用于商业目的 当然要打名人旗号
导演和演员对影片的上座率有很大影响
毕竟剧本是否能被拍成电影是由导演决定的
编剧有写剧情的能力 却没有拍电影的能力(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