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和马端临史学思想的共同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2:59:56
有关中国史学史的问题

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9a5746f010007qt.html
郑樵的学术思想主要是"会通"、"求是"和"创新"。主张修书要据"仲尼、司马迁会通之法"。不赞成编写"后代与前代之事不相因依"的断代史。他重视实践的经验,反对"空言著书",认为有许多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他批评许多学者"只知泥古而不知有今,只知拘守而不知变化",陈陈相因,缺乏创见。认为"诗书可信,然不必字字可信"。

《文献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宋宁宗嘉定末年(1224年)。分为田赋、户口、征榷、选举、职官、乐、兵、弄、学校、钱币等二十四门。在《通典》的基础上广泛地搜集史料,详细地加以考证,去伪存真,归类分目,按时代先后排列比较。同时在各条后面夹录前人和当时文人学士的议论,最后再用按语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见解。他的按语,贯串古今,折衷恰当,力求从历史事实出发,作出审慎的结论,尤其对于土地制度、兵役制度所发表的见解为前人所未有。马端临生活在宋末元初,深深懂得南宋政治腐败是导致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对宋代制度的研究功夫最深,对宋代的典章制度,记载也特别详细,对两宋政治的黑暗面进行了揭露,从而使书中有关宋代的记录较为真实可靠我料价值超过了同类的其它著作。

《文献通考》作为一部记叙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人们说,读《通鉴》而不读《通考》,就好比读“纪、传”而不读“志、表”,只知一代的人物事迹,而不知一代的典章制度。相反,如只读《通考》而不读《通鉴》,犹如知“志、表”而不知“纪、传”。所以,只有两部书结合起来读,才会对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有个较全面的认识。《文献通考》在中国浩渺的史籍中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而端临的卓越贡献,亦当为世代所敬仰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 什么是“史学思想和方法”? 维新变法和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是什么? 秦朝的宗教,思想,史学,艺术 《国语》和《战国策》的史学价值是什么? 文学家和史学家笔下的武则天 资产阶级新史学的理论和内容 大象和蚂蚁的共同点 李宇春和灰原哀的共同点 猫和冰箱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