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怎样产生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7:31:31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强力是一种物理的力量,我看不出强力的作用可以产生什么道德。向强力屈服,只是一种必要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志的行为;它最多也不过是一种明智的行为而已。”既然“强力”不能产生“道德”,那么“道德”是怎样产生的?那么,“强力”对“道德”的产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你提的问题实在是太深了,我也一直在思考类似的问题,但就是说不清楚,试着交流以下几句:
“道德”的概念在中国有两种意思,其一是指在某一社会体制下人们所认同的行为标准或规范,它带有社会属性,现在我们所指的“道德”就是指这个。其二是指人的自然本源的行为表现,它没有带任何社会属性,就象一棵树一样很自然地吸收阳光、水份,并自然地生长的这种行为表现,这一概念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这个“道德”产生于自然,并非产生于社会,卢梭所说的可能就是这个“道德”。
“强力”对上述第一个概念的“道德”是有作用的,《公共卫生制度》的“强力”就可以经过一段时间让人们对公共卫生有了认同。但“强力”对上述第二个概念的“道德”是不起作用的。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准则。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准则来评论一个人的行动,而且也根据这些准则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当一个人按他所处的社会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合乎道德的;一个人不按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或是直接违反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不道德的。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各个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它具有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是伦理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

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常常依据一定的行为准则采取某些有关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动。道德品质就是指一个人在一系列有关道德的行动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道德品质作为个体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既依存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条件,也有赖于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道德品质就成了心理学的一些分支(如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所研究的对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
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后每只猴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