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后食物的变化1000字左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03:24:20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是野菜、粗粮,红薯叶。而人们现在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健康食品。
根据科学饮食的划分,食品消费横看有三个层次,纵看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低层次即初级阶段。基本要求是吃饱肚皮,逐步发展到吃得开心,基本标准是吃口好,卖相好。第二,中层次即中级阶段。食品讲究营养,既考虑能源物质,还要有调节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第三,高层次即高级阶段。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对各类营养物有严格的定量概念;二是对食品的选择,不是单纯看正向指标,即有益成分的丰缺;而且要看负向指标,即有害成分的多寡。例如猪肝、菠菜等,就正向指标看好得很,从负向指标看,就不可取了。按照这种划分,当年限于历史的条件,毛泽东所着重考虑的仅是让中国人能“吃上饭”,平均每人每天消费粮食1斤还要多,恩格尔系数高,吃菜难,在这一时期仍是一个大问题。“
南方:大城市以籼米为主,每人26——30斤/月。
农村以红薯,红米为主(安徽,江西)。能填饱肚子,就是丰年。

北方:大城市以高粱,玉米为主,白面只有过节才有。

“人祸”时期,城市的其他副食品,没有供应,人们的生活可想而知。农村更是饿孚遍地。(死3000万人,只多不少)。
我记得小孩吃青岛钙奶饼干(当然不常吃),大人吃馒头了,菜冬天就是白菜,房前空地挖个地窑,放白菜,下去的时候点个蜡烛,不灭说明有氧,可以下去了.
西红柿放在吊瓶里煮,塞好瓶口用蜡烛封口,冬天做汤,呵呵,好喝啊.
我听我奶奶说那时候她们吃得最多的是灰萝卜加米饭一起吃的,很难吃的哦!想吃光米饭是不可能的,还吃那种山上长和嫩草,还有康巴,也是很难吃的一种东西哦!红著也是,但是很少
改革前,大家吃大锅饭,大家干多干少一个样,温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改革后,经济也发达了,人们餐桌多了不少鱼肉,生活不是只追求温饱了,而是追求质量,档次也高了 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很大。过去,食物匮乏、单调,人民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还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民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