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地和港台流行歌曲发展历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0 20:47:48
再帮忙列举几名著名歌手并分析每个歌手演唱的作品~~3个就够了~~~~

伴随经济的改革开放,海外家电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内地,打先锋的盒式录音机和与之相配合的录音磁带,其势一时颇为迅猛,尤以邓丽君的流行歌曲盒带传播最广,其次有刘文正、凤飞飞、张帝等。
邓丽君由于其个人风格的成熟和完整在内地获得了广泛流传,并对内地流行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一代女歌星和流行乐作者从邓丽君盒带的演唱和配器上得到启发和示范。歌星程琳、段品章等人则由于模仿邓丽君惟妙惟肖而得“小邓丽君”之称。
刘文正的演唱也同样影响到内地第一代男歌星的演唱。王洁实、谢莉斯二人实以演唱以刘文正为本的校园歌曲而成名。同时,校园歌曲作为台湾年轻一代流行乐创作上向现代过渡的成就也影响到内地校园歌曲的产生。如《清晨我们踏上小道》(韩先杰词、谷建芬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张枚同词、谷建芬曲)。
港台歌曲的传入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态。1980年前后成立的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是最早的流行音乐产业之一;广州茶座上的流行歌曲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品;广州“紫罗兰”轻音乐队为流行音乐演出之先行者。
朱逢博、李谷一等率先使用流行歌曲唱法;朱明瑛、成方圆、沈小岑、程琳、王洁实、谢莉斯、郑绪岚、远征、苏小明、吴国松、任雁等以第一代歌星的面目出现。1980年9月23日,《北京晚报》主办《新星音乐会》,“歌星”遂成专称。
这一时期多轨录音刚刚普及,表演水平也不高。乐队还属小型管弦乐队略加色彩乐器如沙槌、夏威夷吉他的阶段。听众仍主要选择传统的抒情歌曲,流行乐的亚文化特征使它遭到不少批评。然而年轻一代的歌迷已经涌现,并迅速成为控制市场需求的主要社群。

1980至1984年间,歌曲创作领域仍以传统的抒情歌曲为主。1981-1982年间,有《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施光南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邹大为、魏宝贵词,铁源由);1983年有《鼓浪屿之波》(张黎、红曙词,钟立民曲)、《牧羊曲》(王立平)、1984年有《党啊,亲爱的妈妈》(龚爱书词,马殿银、周右曲)、《十五的月亮》(石祥词,铁源、徐锡宜曲)、《长江之歌》等作品流传。蒋大为、殷秀梅、张暴默等人为很受欢迎的抒情歌手。
另一方面,港台歌曲仍在不断输入。首先是一批台湾校园歌曲。其次是伴随香港电视剧而来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孩子,这是你的家》等。再有是台湾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