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这件作品()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深入细致描绘当时的风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1:40:17
小学生的作业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是公元十二世纪时的画家。他的《清明上河图》是一个少有的长卷(25×527.8cm),以广阔的画面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以汴河为中心繁荣的社会生活景象。仅以描绘的各种人物而言,就有五百多个,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充分显示了北宋城市生活的繁荣,就连画中的那座没有柱脚凌空架起的木结构“虹桥”,它的式样和历史文献记载也是完全相同。凡此种种,都使《清明上河图》具有极大的历史文献价值。
  实际上,画家不仅详尽而真实地描绘了京城主要河流汴河两岸的节日风光,并且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发掘和表现了生活中的戏剧与诗。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汴河中的大船通过“虹桥”时戏剧性的描绘和对市民生活富有诗意的赞美。
  从这一长卷的构图艺术来讲,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的重要特点,那就是它不像西洋绘画那样把“视点”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而是采取“移动透视”或称“散点透视”、“不定点透视”的手法来处理构图,这种手法比“焦点透视”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描绘“虹桥”的那一段,既画桥上,又画桥下;既画屋内,又画屋外。画家观察和表现物象的能力和技巧,实在惊人,如果采用西洋绘画惯用的“焦点透视”法,那是无论如何不能包括这么丰富多彩的内容的。中国古代绘画的这种传统构图法,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种方法为中国画十分重视的“经营位置”(即现在所说的构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无论从《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广阔而又细致的社会生活所体现的重要思想意义,还是它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绘画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所采取的独特的艺术手法等方面来看,它都是我国美术史上现实主义的伟大杰作。

  ~~~~初中美术教材中的权威解释

《清明上河图》

中国北宋绘画作品 。作者张择端 。 《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绢本,墨笔稍着色,无款,据卷后金代张著题跋,知为张择端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描绘了中国农历清明时北宋都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有毛驴的驮队,轿乘的行列,长途跋涉的行旅;汴河上巨大漕船,或泊岸卸货,或往来于河中,河上横跨虹桥,桥上行人拥挤,河中漕船放桅过桥,情节紧张;市区城楼高耸,街巷纵横,店铺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于茶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