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 来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1:09:58

在50年代~80年代,当时的人民以公有制组成一组一组,一起用一个大锅煮饭,然后下田干完活回来,大家一块吃。后来大锅饭的意义引申为国有企业中,各工种、单位不按照市场经济方式经营、待遇不与创造的利益挂钩,大家无论盈亏,统统吃国家的,好像在国家‘大锅’里吃饭一样。
比喻分配上的极端平均主义。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四章:“像黄原这样的贫困山区,如果不砸烂大锅饭,实行生产责任制,就不可能寻找另外的出路。”

大锅饭是指在原国有企业中,各工种、单位不按照市场经济方式经营、待遇不与创造的利益挂钩,大家无论盈亏,统统吃国家的,好像在国家‘大锅’里吃饭一样。

词语解释

【名称】大锅饭

【拼音】dà guō fàn

【解释】用大锅烧的供很多人吃的饭菜。比喻分配上的极端平均主义。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四章:“像黄原这样的贫困山区,如果不砸烂大锅饭,实行生产责任制,就不可能寻找另外的出路。”

【网络用处】如果谁用“大锅饭”这个词语,就代表他看见了某猪头

【示例】吴象 《历史性的转折》:“广大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哪里去了?被主观主义的瞎指挥、不计较效果的大呼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挫伤了!”

在50年代~80年代,当时的人民以公有制组成一组一组,一起用一个大锅煮饭,然后下田干完活回来,大家一块吃。

“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即企业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效果脱节,二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怀,都不会影响个人工资分配,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这种制度严重的压抑的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生机盎然的经济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为了彻底根除这种弊病,中央做出了要求: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之后,打破大锅饭的口号喊的轰轰烈烈,人们开始在上海中探出自己的触角,实现了曾是神话的“一夜暴富”于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经济就在有声有色的改革中活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