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治理的得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02:23:23
详细一点。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四省为主,也涉及黄河改道所及的河北、安徽、江苏的部分地区。时间跨度从史前黄河、黄土高原的形成直至公元20世纪末。课题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利水害情况和历代对河流的治理、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并利用统计数字,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力求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该成果分为上古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7)、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0)等11章,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河道变迁、洪水灾害、河道治理、农田水利、航运、水利水电工程、治理规划、水利科技等。
该成果的突出特点和主要建树,一是坚持厚今薄古的原则,时代愈后愈详细,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20多年,作为研究和记述的重点。以前的水利史专著一般只写到建国前,该项研究着重阐述了人民治理黄河50多年的成就,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填补了建国后这一段的空白;二是注意吸收20世纪末一些新的重要的研究成果,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等在中国黄土研究方面的成果,特别是关于黄土高原形成问题的“新风成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人类对环境变化所起的作用的研究成果;邹逸麟教授关于黄淮海平原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水利史专家姚汉源关于黄河水利史的研究成果等;三是该成果不是单纯从水患水利方面研究水利问题,而是把水利事业纳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去考察,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这一新视野,研究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水患的治理,水利的开发,把水和泥沙作为一种重要资源看待,着力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和谐,环境生态是否平衡,从而在水利问题上形成了一些不同于前人的新认识;四是对几千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作了系统的考察,分析了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阐述了生态环境恶化与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关系。
该成果在总结数千年来黄河治理开发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建国后50年黄河水利事业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该课题指出,有史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需求的增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加大。一方面导致资源的紧缺,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