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驹桥—大郊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8:08:35

四惠那里

京南第一大镇枣马驹桥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享誉京城。马驹桥是经历了由地名到桥名、又由桥名到地名漫长的历史阶段。
公元618年前后即隋末唐初时,大运河北段即水济渠流经凉水河中段,那时,马驹桥地区是丰盛的草场,当朝在此放养大量的军马。为了便于管理,对公马、种马、仔马(马驹)分养分牧。马驹桥地区是仔马马场,管理仔马的军、民建立了村落取名“马驹里”,“马驹里”紧挨凉水河南岸。当时河上搭设了一座简易的木桥(浮桥)赖以南北通行,此桥因“马驹里”而得名“马驹桥”。
星移斗转,到了明朝英宗年间,“马驹里”已发展成商贾云集的小镇,又加上与地处皇家猎场(海子)的出口枣东红门隔河相望,明英宗朱祁镇狩猎之余,出东红门过马驹桥到马驹里逛街看景,十分消遣。
一年夏季,明英宗狩猎后又出东红门想去马驹里看看。突然间,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如注。随行人报:“凉水河水猛涨,冲垮了马驹桥。英宗十分扫兴,转念又想,马驹里如此繁盛,应该修一座像样提桥,方便百姓更方便自己。于是,他对随行的大臣们说:“马驹里修桥,国库无币银可拨,我带头掏腰包,算作办点善事吧。”皇帝出资,大臣们哪个敢怠慢,争相解囊。当时的著名皇家土木巨匠蒯祥愿义务设计。由于是皇帝带头集资,加之蒯祥的设计,一座九孔石拱桥于天顺八年,即公元1465年建成。英宗亲赐“宏仁”桥。可老百姓仍习惯称之“马驹桥”,一些乡绅土豪也模棱两可地叫它“宏仁马驹桥”,驹出了名,马驹里也随之改叫马驹桥镇。
公元1774年,即清乾隆38年,重修马驹桥,改九孔为七孔,桥南侧修桥亭两座,内立乾隆亲书御碑修桥记。现残碑移至通州西海子公园葫芦湖边。1964年,马驹桥拆毁建水泥大桥,碑亭毁于“文革”。
马驹桥镇地处北京东南郊,通州卫星城的西南,紧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政府确定的郊区重点建设的33个中心镇之一,是北京市总体规划的城镇体系布局中亦庄卫星城的组成部分。全镇行政区域面积88平方公里,辖50个行政村,4万口人。
始建于明天顺七年的马驹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京畿古镇。2001年2月15日经市政府批准为市级中心镇以来,通过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制定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思路,马驹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则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