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的由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9:50:32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玺印是战国古玺。古籍中对于玺印出现最早的记载,要算汉人所著《春秋运斗枢》一书:“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章。”但对黄帝事迹的记述,多有附会夸张之辞,后人真伪莫辨。况黄龙乃神话中物,“中有玺章”实在是子虚乌有之事,不足为信。又《后汉书•祭祀志下》对玺印的起源有更详细的描述:“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殆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这种说法符合印以“持信”的功用,无论为政所佩还是货贿凭信。但三王是个很模糊的时间概念,且《后汉书》中这段记载也只是从“闻儒言”而来,说明早在汉代,人们对玺印起源的认识,也仅停留在传说中而已。
于省吾《双剑簃古器物图录》著录的安阳出土的三件铜器,形似古玺,所出的考古堆积层不明,一般认为是西周物。上面似刻着族徽文字或者为符号,不可识读。有人认为这是我国印章的萌芽,但也有疑问,西周铭文中无“玺”字,已发掘的大量西周墓葬也没有发现玺印。也许这也是一种氏族之间所持之“节”,包含了区别和象征等含义。“节”有多种用途和名称,印之谓“玺节”,上刻官名、姓字等作持信之用,乃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较可信的玺印起源,应在春秋时期。《国语•鲁语》载:“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治逆,追而与之玺书。”注云:“玺,印也;玺书,印封书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亦记有此事。《尔雅•释书契》记述了玺印的这种功能:“玺,徙也,封物使可以转徙,而不可废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悉印封书往返,可防他人窃视,这在春秋中叶以后公卿大夫之间,已普遍使用了。
春秋时,各大诸侯国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商品交换频繁。青铜铸造工艺的进步,社会经济领域的需要,使得玺印的产生、普及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这是确定玺印起源的最可靠依据。这样,作为信物凭证的“吸引”产生了。《周礼•地官•掌节》中有“货贿用玺节”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