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是什么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3:59:10
我是不知道天同什么样的
但我想知道你门心中所想象的天堂是什么样的!!!
谁人知我心???/?//////?????

自从阿根廷诗人赫尔博斯有了那句话——“天堂,图书馆的模样”,以图书馆类比天堂就很“共识”了。按这句话的意思,一个处于正常管理状态下的图书馆的模样,就是最好的模样,天堂也不过如此。而不是反过来,要按照我们心目中的天堂模样,来“规范”图书馆读者的行为。
深圳图书馆新开张,到馆的读者很多,其中相当部分不是来看书的。看书的读者中,也有很多人表现比较自在。于是乎就给了记者们当道德牧师的机会。昨天的深圳当地报纸上,出现了拖鞋睡裙岂能进馆吃喝躺卧怎叫读书的文章。记者“呼吁市民不要把高雅宫殿变成喧嚣闹市”,拍了许多“不文明”的照片,并借市民之口说,“图书馆一流的环境,需要一流素质的市民来共同维护”。类似的批评还有很多,例如,在关于14岁以下小读者谢绝入馆的报道中,理由之一就是小读者太吵了。
读者在图书馆,彬彬有礼大气不吭正襟危坐只看书不干一点别的,记者们和管理者也许就满意了,但这样的图书馆,还是市民心目中天堂的模样吗?文明社会的特点,既有纪律也有包容,只有充分的包容,才可能使图书馆成为文明的殿堂。而我们很多图书馆人不喜欢包容,他们喜欢规范他人行为,稍缺人文精神的馆员可能会用“禁止”这样的规定去规范,自以为具备人文精神的则可能去温和地“劝阻”读者。但是,不知道我们在这样做时,是否考虑过另一个问题:图书馆中“文明”的标准是什么?谁可以制定这样的标准?谁能保证他的标准不会侵害读者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也许有人会说妨碍他人阅读的行为就该禁止,但我们知道以多数人的名义去侵犯个人的权利,才是历史上大多数“不文明”的根源。
所以我在图书馆,看到读者的“多元化”状况,会油然而生一种“天堂”的感慨。而看到所有读者划一地在看书,我会敬佩这些读者,但不会有“天堂”的感觉。据说上海图书馆开馆不久,有馆员向馆领导汇报说有读者在图书馆“不文明”,见过大世面且智慧的吴建中馆长的回答是:读者在馆里睡觉谈恋爱?好啊,这说明他们把图书馆当作自己的家了。我还没有向吴馆长求证过这段话的真伪,但它却成了我由衷敬佩吴的理由。前天在嘉定馆,我注意到馆员读者都很包容一位民工模样,将脚搁在沙发扶手上,鞋袜全脱在一边的读者。具备这种包容性的图书馆,才可能成为没有障碍的天堂。
深圳图书馆禁止小孩入馆的新闻中,有一点理由我很认同,就是安全。深圳新馆我只在没完全建好前去看过,感觉的确不适合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