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终南山与终南山两首诗中,从抒情角度看,两首诗的不同在哪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15:25:43
从形式上看,体裁属于哪种?说出判断的一个理由?
两首诗都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用一句话表达.

终南山是五言律诗 终南山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这首诗是作者隐于“终南别业”时所作。诗人一开始就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终南山的高大绵延。正由于它高耸入云,横亘关中,因而诗人从远望近观的景象不同、大小山谷阴晴互异这几方面进一步勾画终南山的雄姿。结尾两句,意指终日观山并不满足,只是归来晚了,要向人家借宿,表现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喜好。
  游终南山是五言律诗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沈德潜评此诗“盘空出险语”,又说它与《出峡》诗“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同一奇险”,也是就这一特点而言的。

  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简直可以说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曲曲传出。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不就象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吗?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同一机杼。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文心雕龙·夸饰》),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当然,“险”、“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在同一地方,“夜”与“景”(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怎能不给人以“奇”的感觉?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