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一剪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6 03:15:26
两处“闲”愁,我没学过,但从一副画上看到这个字是这样写的:繁体门里一个月字。这念“闲”么?原文谁学过?是这个字吗?
各位的注解都很好,只是我要的是到底是“闲”还是“闻”?也许是我不知高低,我总感觉用“闻”字更为贴切呢!能否探讨一下?谢谢!

一剪梅
作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甜,也象水一样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