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 繁星 》课前预习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05:09:58
急~~~还有一天半天我们就要学了,帮忙帮忙一下啦~~~
像什么句子.段落表达的感情啦,思想啦啥的。
帮帮忙啦!先谢喽!

巴金《 繁星 》课前预习整理:
  繁星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的写法。
  2、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3、根据学生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写作、口述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情。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繁星》
《繁星》这篇文章选自巴老的《海行杂记》
1927年1月15日早晨,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乘邮船从上海出发,2月20日到达巴黎巴黎,在海上历时37天。巴金对祖国充满了深沉的爱,为国家民族的不幸遭遇而担忧。在漫长的旅途中,巴金常常清晨起身凭栏观看日出。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这自然界的伟大奇观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把旅行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

《繁星》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
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 阅历 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 地点 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一,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虽然我并没有细读许多巴金巴金的著作,对这位文坛巨匠的人生故事也知知甚少,但是巴老的一篇文章却让我记忆犹新。

它就是《繁星》,一篇明明白白不足500字的文章,可它向我展现出一个热爱自然,特别是对于星星的情有独钟,在我看来,似乎是无人能比的了。俗话说:“文若其人。”或许,慢慢品味这篇美文,就能渐渐了解巴老,走进巴老,彼此之间能用心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