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既是人欲,这话怎么理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07:52:51
厄。。
很感谢卡丁之神。。我在写这个的时候就是用的阳明老先生的事例。。我主要是怕老师提问问我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然后,问我理解到了什么。。我也有些似懂非懂的感觉。。所以问问

人的欲望是符合天理的。

没天理啊~~~~~~~~~
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你在想什么?我们来翻译一下!
是你希望的东西无法实现是吧?
把没字去掉的翻译就是希望的东西!
希望的东西不就是欲望吗?
再往下想就越想越有味道了~你说呢?(文言文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了)

天理也是人造的

我这么认为

你只需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反方向出发就行了

人的正当需求应当被满足,否则社会会动荡。

天理即是人欲
弘治十四年(1501),王守仁调到了刑部(司法部),当时全国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大案要案频发,他便从此远离了办公室的坐班生活,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画外音:王守仁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本身他还是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可谓文武双全,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明代还有个可与之相提并论的人,即粉身碎骨浑不怕的于谦,在西子湖畔有祠纪念。
审案之余,王大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
不久之后,他到了杭州,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
据庙中的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
王守仁即刻拜见了禅师,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启示。
可是他失望了,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
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个念头。
他开口发问,打破了沉寂。
“有家吗?”
禅师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空荡荡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了窗外凌厉的风声。
良久之后,一声感叹终于响起:
“怎能不想啊!”
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