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研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8:43:57
是我的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里面的
谁能帮我写下,提供下思路也可以
一定给加分 倾我所有!

苏词诗化。如椽巨笔所能渲染的意境,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呈“大江东去”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感,从激越的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超重低音的穿越,打破时空的樊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鸣。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的意义探求,使探求者常常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这样,人就真正困在了途中……
辛词文化。散文化的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以炽热的政治感情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情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以及以后意义的坚持,以及以后的再坚持,是其人生最彻底的悲剧。至于意象的奔腾耸峙所呈现的阔大境界,只能看作一种故作深沉的虚张声势罢了。怀揣一块永远也焐不热的石头,永不放弃;如同一个见弃于途中的妇人(这一点又似屈原),而“归正人”所感受到的猜疑与歧视,使其常常自怨自艾,用来剖白的语言,琐屑到婆婆妈妈的程度,往往也能博得普遍意义上的认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他们表情的方式也不相同:“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而不返。”这话说得很中肯。
庄子持竿不顾,就是要乐得个人在江湖,无羁无绊的“逍遥”。苏轼虽对自己的几次贬谪耿耿于怀,但他能够假景假事假酒假梦假美人假英雄去努力化解,以豁达的姿态出来。故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
屈原遭忧而发牢骚,自言自语,梦呓式不停地说话,如同一个受惯委曲而得不到“大人”眷顾的孩童,天真到非常稚气的地步。企图以美人香草式的比兴来抚慰支离破碎的心灵,这一手段,辛弃疾似乎也学得很到位。其实,他们更相似的地方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