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话剧商业演出 市场调查(报告)的范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0 22:49:29

上世纪40年代,张瑞芳在重庆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话剧演员,和白杨、舒绣文、秦怡一起,被称为“四大名旦”。相比解放后在银幕上的李双双这样的角色,张瑞芳最喜欢的,还是那时她在重庆舞台上出演的《北京人》里面的愫芳,《家》里的瑞钰,《屈原》里的婵娟。采访时,坐在记者面前的张瑞芳已经89岁,却依然能用非常诙谐的口气说:“那时候我是‘青衣’,解放后变成了‘刀马旦’。”张瑞芳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幅国画,画的就是她当年出演婵娟的样子。

屈原》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张瑞芳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1942年4月3日,《屈原》在国泰大剧院隆重上演。……在以后的15天里,很多人抱着被子睡到剧场门口,等待第二天售票,更有人专程从成都、贵阳赶来看戏。整个山城沸腾了。无论在教室内,在马路上,或在轮渡口、车站旁,时刻可以听到‘爆炸了吧!……’的吼声。这一轮的首轮公演,观看人数即达30万人次。”

《屈原》的演出,是中国话剧史上著名的“雾季大公演”的高潮。无论从哪方面看,“雾季大公演”都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
所谓的“雾季”,原本是重庆特殊的气候现象,每年10月到次年5月,重庆云雾笼罩。抗日时期,这个特殊地理反而成了天然的防空网,日军空袭减少。张瑞芳回忆说,刚到重庆时,大家不知道日军空袭的规律,演出往往被迫中断。焦晃看到过的那出戏,名字的确是《国家至上》。有一次演出《国家至上》时候,就遇上了空袭,剧院化妆间被锁上,演员们只好跑到剧院卖点心的柜台前,用点心上的奶油卸妆。后来发现了“雾季”的规律,就利用此段时间,举行大规模的盛大演出。

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为重庆首届“雾季公演”。此后,到1945年,重庆“雾季公演”在日机轰炸的间隙中坚持了4届。由于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云集了国内一些著名的戏剧团体和文艺、演艺界知名人士。在张瑞芳的记忆中,当时在重庆的戏剧社团就包括怒吼剧社、上海影人剧团、农村抗战剧团、中电剧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中央青年剧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央实验剧团、复旦剧社等50多个。著名的剧作家有郭沫若、阳翰笙、田汉、夏衍、洪深、老舍、曹禺、陈白尘、吴祖光等,著名的导演有焦菊隐、史东山、陈鲤庭、郑君里、王为一、孙坚白等,著名的演员有赵丹、白杨、舒绣文、金山、陶金等。每到雾季,重庆“100多出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