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野史亭西夕照寒”这首诗的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7:47:59
郁达夫“野史亭西夕照寒”这首诗的意思

遗老功名剩稗官,河东史笔未摧残,伤心怕读中州集,野史亭西夕照寒.

这是一首凭吊元好问的诗(这人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那个),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遗老就是指元好问,意思就是说:元好问老时功名也就只剩下一个寒酸的小官,但是河东那些写史的史官在记录元好问的时候,并未不切实际的用笔摧残他,我想到元好问就伤心,不敢读他写的中州集,因为,读了那些诗词,就好像站在野史亭,看到夕阳西下,感觉一片寒意。

同样是亡国时期,诗人郁达夫不敢看元好问的诗,怕看到也跟着更加伤心起来。

稗官,河东史笔,都是指元好问。金亡之后,存录故国文献,寄托哀思。

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当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金灭亡后,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他拒不应聘作蒙古国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遗民身份和对故国的忠忱。但为了写金史,又不得不与出仕蒙古国的中上层官员相周旋,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许多人对他的不谅解,“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弥,下辱子孙”。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问忍辱负重2O多年,直到去世,并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作为存放有关资料和编辑写作的地方。《----------------
多年的奔波,使他积累了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他又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辑成了《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了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写了小传,给中国文学史填补了空白。《金史·艺文传》就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后来的《全金诗》自然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惜,正当他满怀信心地说只需破费三数月功夫,查阅抄录了《金实录》上的有关内容,即可着手《金史》的著述时,他的一个朋友却从中作梗,未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