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苏联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15:40:44
材料一: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开始,政府一改自由放任的政策,加强了国家干预,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材料二: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照搬苏联,经济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步丧失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1分)并说明这种体制在中国是怎样改变的。(3分)
(3)上述材料和问题对经济体制的调整有何借鉴?(4分)

(1)罗斯福新政。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改变: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后期,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90年代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完善。
(3)不同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

(1)这是历史上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其经济学根据是凯恩斯主义,即市场不是万能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只扮演经济守夜人的角色,而必须以国家权力干预和指导经济,以此来避免和减弱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破坏,促进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罗斯福新政标志着传统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失败,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中苏共同的经济特征就是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经济关系,否定价值规律,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决定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这样的经济体制,在国家发展的初期,在战时和战后恢复战争创伤时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因为可以利用国家权力,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需要的地方。但是这一体制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不能长期使用,更不能在经济正常发展时期使用,否则,会逐渐加大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中国的选择就是改革开放。在农业上,放弃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维护土地国有的前提下,将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工业上,中央开始逐渐让利放权,企业逐渐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且开始发展非公有制的经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开始受到冲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明确了市场,或者说价值规律在经济发展和资源配制的基础性作用。
(3)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制度不是一回事,经济体制有相对的独立性,必须破除资源配制手段与基本经济制度直接挂钩的错误观念。不同的经济制度可以采用相同的资源配制手段,同样的基本经济制度也需要根据具体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资源配制手段。总的来说,就是相互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层建筑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要求;同时必须破除观念上的禁锢。

(2)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